AI 浪潮下的「雙軌現象」: 95%企業導入AI都失敗 ?

 

預計到 2025 年,全球企業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方面的支出將達到每年 300 億至 400 億美元,但這些支出的回報似乎並不豐厚。

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(MIT) 今年 8 月發布的 NANDA 計畫結果(該計畫調查了 300 家公司的 AI 實施案例並採訪了 150 位高管),只有 5% 的公司從其 AI 投資中獲得了足夠的回報,而 95% 的公司都失敗了。

 

當前的 AI 浪潮正呈現一個清晰的「雙軌現象」:

導致高達95%失敗率的最大因素是,許多公司忽略了自身業務的特點,簡單地將通用的、市面上現成的AI產品生搬硬套到現有的業務流程中。短期大量企業導入失敗、看不到 ROI,長期AI 投資將重塑全球產業、推動下一輪創新浪潮,這不是矛盾,而是科技普及的典型路徑。

根據麥肯錫一份報告發現,95%的經銷商已經在探索如何將人工智慧更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營運。但真正成功運用這項技術的企業卻少得多。

為什麼「95% 的企業導入 AI 會失敗」?

然而,如果我們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,就會發現問題的癥結並非在於人工智慧技術本身,而是在於企業策略的缺失、與業務流程的整合不足、投資的持續性以及治理不善。

以短期來看,導入AI協作不等於變革(Technology ≠ Transformation),大部分企業是「為導入而導入」——沒有重寫流程、沒有重建資料治理、沒有訓練員工。最終 AI 成為一個浮在空中的工具,無法創造商業價值。

AI 成功 70% 仰賴資料,而資料往往很糟,存放在部門孤島無一致格式,無權限治理,髒資料(缺漏/錯誤),AI 就算再強,也無法在這種環境產生 ROI。POC 做得漂亮,真正落地卻難以維運,企業常停在概念驗證,而非產品化:舊系統無法串,MLOps 不成熟,成本不透明,資安顧慮大,可以成功 Demo,卻無法上線。

很多企業導入 AI 時缺乏商業 KPI(無法衡量 ROI),沒有先定義省多少時間?降多少人力?增多少營收?沒有 baseline,就不會看到 ROI。企業文化跟不上技術,AI 真正的阻力來自人,而不是模型:主管抗拒流程改變,一線員工擔心被取代,缺乏 AI 素養,缺乏跨部門協作,AI 導入本質是變革,而非工具部署。

 

為什麼 AI 投資「一定」會推升全球創新浪潮?

AI 的本質不是產品,而是「生產力平台」每一次生產力革命,都重新定義全球經濟,把人力放大、把工廠流程化、把白領生產力數位化、把資訊全球串聯、「知識與判斷」AI自動化,將是最大級別的生產力躍遷。

AI 將讓每家公司都變成「軟體公司」AI 可自動生成,行銷內容、報表、合約,產品原型,程式碼,服務流程,知識密集產業的成本結構將被重塑。當企業進入「AI 倍速時代」:快的更快,慢的迅速被淘汰,AI 的性質是「複利效應」,自動化越多 → 流程越快,越快 → 能收集更多數據,更多數據 → 模型更準,模型更準 → 再自動化更多,效率差距將拉大,不會是 10%,而是 10 倍。

 

產業鏈重新洗牌AI引領下一波跨產業創新

金融:自動化授信、風控,醫療:AI 診斷、個人化醫療,製造:自我優化的工廠,零售:AI 驅動的預測式供應鏈,服務業:AI 員工 × 人類員工的混合模式,全球 GDP 的新驅動力,正從「人力密集」轉為「算法密集」。

 

短期是混亂,長期是必然

AI 是未來 20 年的「基礎設施」就像網路普及後,每家公司都必須有的運營工具: 網站、電商、ERP、社群媒體,真正成熟的 AI 時代,才正要開始,未來企業也會必然擁有:AI 客服、AI 助理、AI 知識庫、AI 流程機器人、AI 研發和決策助手、AI 將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內部OS(Operating System)。

簡而言之,許多公司對人工智慧的使用方式有偏差。要真正取得成功,企業必須對其組織結構、價值鏈和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變革。